英国威廉希尔公司

图片

湖南省衡阳县渣江镇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湖南省衡阳县渣江镇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1    基本情况

1.1 自然情况

渣江镇地处衡阳县腹地,东靠杉桥、集兵,北与石市、溪江、金溪接壤,西与三湖毗邻,南台源、长安接界。

全境地处丘陵,蒸水河穿境而过,柿竹水、岳沙水都在境内汇入蒸水。东西盐田属于山地,南面的赤石、北面的官埠属于紫色页岩丘陵,山田交错;沿蒸水河两岸是开阔的平原。

渣江镇地处亚热湿润气候区,大气环流是影响本区域气候的主要因素,渣江镇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热量充足,春温多变,夏秋多旱,严寒期短,暑热期长。常年受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和北方冷空气的影响,以及大气环流所控制的大气形势的移动性,造成降雨时空分布不均。而降雨的时空分布不均,易形成暴雨水灾。一般规律是每年三月下旬,随降雨量增加,河川径流也增加,大洪水主要发生在47月,根据水文网站资料统计,年最大洪水发生在47月的占91%,而6月份出现的机率达30%。实测第一、第二、第三大洪水均发生在6月份;次洪水过程以单峰为主,历时3天左右;复峰也时有发生,历时5天以上,且洪水量级也较大。

1.2山洪灾害的成因和特点

渣江镇山洪灾害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2.1气候因素的影响。渣江镇常年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北方冷空气的影响,以及大气环流所控制的大型天气形势的不移动性,造成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是最重要的原因。而降雨的时空分布不均,造成多雨水灾和少雨旱灾。一般的规律是:月季分配不均,夏季降雨集中多洪涝,秋季持续少雨多干旱,形成先涝后旱,年际上分配不均,造成明显的大涝、大旱年份。

1.2.2工程标准低,抗灾能力差。我镇的水利工程大多建于上世纪5060年代,建设标准低,工程配套不全,由于长期水利投入不足,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并随着时间的增长,病险工程也不断增多,导致水利工程抗洪能力越来越差。境内防洪堤设计防洪标准低或有岸无堤或根本不设防,暴雨、洪水一来,街道进水,房屋、农田被淹,给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很大的损失。

1.2.3水土流失,泥沙淤积,降低了工程效益。

1.2.4人为因素的影响。一是水患意识不强,缺乏全局观念,在河道中违法作业,随意侵占行洪段面,在河道中倾倒废渣、垃圾,在河滩下建仓库、房屋,在河床内采矿掏沙,严重地阻碍了洪水的正常渲泄。二是由于水利条件的改善,人口的增长,以及耕作制度的改变,单季稻改双季稻,旱土改水田,加上工业、企业用水和人畜饮水的增加,供需矛盾越来越大。三是水利管理工作跟不上。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抓得不好,管水、用水制度未到位,浪费水的现象严重,加上水费不能按要求和标准征收,工程维修养护所需资金不够,管理人员的报酬无保障,水利单位的自身效益差,水利经济不活,不能形成良性循环。

1.3山洪灾害防御现状

1.3.1 防灾非工程措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防灾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防灾知识宣传、监测通信及预警系统、防灾预案及救灾措施、搬迁避让、防灾管理等;

渣江镇山洪灾害防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效,但山洪灾害的防御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和网络,防灾能力仍比较低,防治形势十分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山洪灾害的普查工作还没有完成,不能完全掌握山洪灾害危险区的情况,大量的山洪灾害危险点或隐患点还没有被发现;二是防灾宣传力度不够,未能做到家喻户晓;三是一些地主对防御山洪灾害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投入少,工作不够有力,防御山洪灾害的责任制不够落实,工作中薄弱环节比较多。四是防御山洪灾害的预案不健全。防御山洪灾害预案还没有覆盖全部山洪灾害易发区域,而且很多预案不够精细,可操作性不强;五是对重点山洪灾害危险点的监测、监视不够,限于当前的科技水平,对局部强降雨的预报精度还不够高,对山洪灾害的发生与发展的预测还不够准。六是基层的通信和预警预报手段难以满足防御的要求。山洪灾害危险区大多位于边远山村,通信预警手段原始落后,缺乏基本的通信手段,信息传递非常困难,七是一些干部群众缺乏防御山洪灾害的基本常识,防灾意识淡薄,存在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八是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加剧了山洪灾害的发生。在很多不适宜生存的山丘坡地上居住着大量的人口。乱砍乱伐森林植被,在陡坡上开荒种地,开挖山坡修路,开挖山体采矿,无节制地开发利用行洪通道,随意弃土弃石等,也是造成当前山洪灾害加重和难以防御的一个主要问题。以上问题,足以促使我们必须充分认识防御山洪灾害形势的严峻性、复杂性,充分估计我们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为了保障山丘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编制山洪灾害预案,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指导山洪灾害的防治,其意义十分重大。

1.3.2防灾工程措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防灾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山洪沟、泥石流沟及滑坡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等。

近几年来,不断实施山洪灾害防治工程建设,主要表现在:一是集中整治了一批病险水库、骨干塘;二是开展了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但由于财政困难,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又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目前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2  危险区、安全区的划分

2.1 划分原则

危险区是指受山洪灾害威胁的区域,一旦发生山洪、泥石流、滑坡,将直接造成区内人员伤亡以及房屋、设施的破坏。危险区一般处天河谷、沟口、河滩、陡坡下、低洼处和不稳定的山体下;安全区是指不受山洪、泥石流、滑坡威胁,地质结构比较稳定,可安全居住和从事生产活动的区域。安全区是危险区人民员的避灾场所。安全区一般应选在地势较高,平坦或坡度平缓的地方,避开河道、沟口中、陡坡、低洼地带。

3  组织指挥体系

3.1组织指挥机构

3.1.1 成立由镇防汛抗旱指挥办公室统一领导和组织山洪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王星星任政委,镇长蒋亮任指挥长,人大主席傅胜利任常务副指挥长,凌超、彭中幼、何文森、周文华任副指挥长,相关办、站、所为成员单位。山洪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办事机构设在镇应急办,工作领导小组根据需要抽调相关部门和人员成立监测、信息、转移、调度、保障等5个工作组。

3.1.2 镇内各行政村成立以村主任为负责人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同时,各村成立以基干民兵为主体的1~2个应急抢险队(每队不少于10人)、每个村、组均要落实降雨和水位、工程险情、泥石流、滑坡检测人员,确定一名或几名信号发送员,并造花名册报送镇.县防汛办备查。

3.2 职责和分工

3.2.1 山洪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在县级防汛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具体组织镇和村组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并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等。村级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负责本行政村内降雨监测、预警、人员转移和抢险等工作。

3.2.2 明确工作职责

监测组:负责监测辖区雨量站、气象站等的雨量,水利工程.危险区及溪沟水位,泥石流沟、滑坡点的位移等信息。

信息组:负责对县级防指、气象、水文等部门各种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掌握暴雨洪水预报、降雨、泥石流、滑坡、水利工程险情等信息,及时为领导指挥决策提供依据。

转移组:负责按照指挥部的命令及预警通知,做好受威胁群众按预定的路线和地点转移的组织工作,负责转移任务的责任人要一个不漏地动员到户到人,同时确保转移途中和安置后的人员安全。

调度组:负责水利工程的调度运用,抢险人员的调配,调度并管理抢险救灾物资、车辆等,负责善后补偿与处理等。

保障组:负责临时转移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医疗保障的组织工作,负责被安置户原房屋搬迁建设及新的房基地用地审批搜、手续的联系等工作。

应急抢险队:在紧急情况下听从命令进行有序的抢险救援工作。

信号发送员:在获得险情监测信息或接到紧急避灾转移命令后,立即按预定信号发布报警信号。

4 监测预警

4.1 通信

通信方式:采用电话.短信.锣及口哨等。根据县防指的安排毎一个组配铜锣一面,毎8户配口哨一个。

4.2 预报预警

4.2.1 气象预报由气象部门发布,溪河洪水预报、水库水位预报由水利部门发布,泥石流和滑坡预报由国土部门发布。

4.2.2 预警启用时机:(1)当接到暴雨天气预报,相关行政责任人应引起重视。当预报或发生的降雨接近或将超过临界雨量值时,应发布暴雨预警信息;(2)当上游水位急剧上涨,将对下游造成山洪灾害,应立即向下游发布泥石流、滑坡灾害预警信息;(3)当出现发泥石流、滑坡的征兆时,应发布泥石流滑坡灾害预警信息;4)水库及山塘发生溃决性重大险情时应及时发布相关信息。

4.2.3 预警发布及程序:根据调查、监测、分析,按临界雨量、水位、山洪灾害征兆等,及时发布警报。各地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制定预警程序和启用条件。(1)在一般情况下,山洪灾害防御预警信号由防汛指挥机构发布,为县à镇à村à组à户的次序进行预警(2)如遇紧急情况(滑坡、水库山塘溃坝等)村可直接报告县级防汛指挥部和镇防汛指挥机构,并可直接发布预警信号,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预警工作。

4.2.4 预警方式:当发生一般的山洪灾害时预警为吹口哨;当发生较为严重的山洪灾害时预警为打锣;当发生严重的山洪灾害时预警为打锣和吹口哨同时进行。

5  转移安置

5.1  转移安置

5.1.1 转移遵循先人员后财产,先老弱病残人员后一般人员的原则,应以集体、有组织转移为主。

5.1.2 转移地点、路线的确定遵循就近、安全的原则。汛前拟定好转移路线、安置地点,汛期必须经常检查转移路线、安置地点是否出现异常,如有异常应及时修补或改变路线。转移路线要避开跨河、跨溪或易滑坡地带。不要顺着溪河沟谷上下游、泥石流沟上下游、滑坡的滑动方向转移,应向溪河沟谷两侧山坡或滑动体的两侧方向转移。填写群众转移安置计划表,绘制人员转移安置图。

5.1.3 制作明白卡,将转移路线、时机、安置地点、责任人等有关信息发放到每户。制作标识牌,标明安全区、危险区、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等。

5.1.4 因地制宜地采取集中.分散等方式。

5.1.5 制定当交通、通讯中断时,乡、村(组)躲灾避灾的应急措施。

5.2 转移安置纪律  

转移工作采取镇、村、组干部层层包干负责的办法实施,明确转移安置纪律,统一指挥、安全第一。

6 抢险救灾

6.1 一旦发生险情,在及时向上一级防汛指挥部门报告的同时,应急抢险队投入抢险救灾,确保灾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尽量减少财产损失。紧急情况下可以强制征用和调配车辆、设备、物资等。

6.2 对可能造成新的危害的山体、建筑物等要安排专人监测、防御。

6.3 发生灾情,要首先把被困人员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

6.4 如有人畜伤亡,及时抢救受伤人员,清理、掩埋人畜尸体。6.5 对紧急转移的人员作好临时安置,发放粮食、衣物,对灾区作好卫生防疫工作。

6.6 迅速组织力量抢修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