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源镇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总结及2021年工作思路
2016年以来我镇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神为引领,紧紧围绕既定的发展战略和制定的工作目标,以发展社会经济为主线,以打赢脱贫攻坚战、落实民生政策统揽农村工作全局,努力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全镇呈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态势。
台源镇“十三五”期间工作总结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台源镇立足区位优势、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工作方式、凝聚内生动力,农业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效。调优产业结构,培育富民产业,现代农业提质增效,认真贯彻落实历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做大做强发展乌莲经济产业,以发展地方特色农产品为轴心,以满足当前及今后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掌握地方特色农产品市场价格话语权和引领健康消费观为目标,坚持国家“生态农业”的发展理念,一是按照绿色农业生产方式,实行“一乡一品,一村一特”的产业布局,高标准搞好与现代农业生产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适应的现代田园综合体建设。着力打造九市10000亩绿色无公害高档双季优质稻生产基地;建设东湖寺、紫霞村2000亩台源乌莲种植加套养小龙虾基地、稳定台源乌莲种植8000亩。二是着力产业集聚程度。着力台源乌莲特色小镇建设:现有乌莲产业链相关龙头企业21家、三星级以上休闲农庄6家、专业合作社11家、家庭农场24家、种植专业户257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2家,规上加工企业21家,年加工、销售乌莲1.2万吨以上,是全国最大的莲子交易市场之一,产品远销港澳和国际市场。7月份,台源镇获得市级农业特色小镇称号。8月份申报国家“衡阳台源乌莲”地理标志产品并通过省级验收,12月24日通过国家农业部答辩、认证,成为衡阳县第一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全镇申报和注册各类农产品商标8个,新培育农业公司、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7家,大力打造“华夏乌莲”、“爱莲台源”、“湘南意旺乌莲”等系列品牌,创建了“湖南省老字号品牌”1个、衡阳市名牌产品2个。
二、强化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着力实施农业强镇战略
三、围绕产业升级改革,抓好企业对接项目,产业项目梯度不断推进。努力打造台源特色农业产业科技园建设。一是积极引进广东安化集团打造湖南安发原生态农业旅游开发项目建设。总投资8.8亿元,以流转土地形式让村民参与,打造四季四景、四季四花、四季四果美丽乡村景致,既符合乡村生活的乡村休闲旅游地,也符合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打造休闲农业区的政策新趋向。二是做好湖南嘉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基础设施建设。新建稻谷储存仓库800平方米及地坪道路3000平方米,解决农忙季节来不及烘干湿谷(水谷)临时堆放和干谷临时存放问题;改建烘干机配套设施,增强烘干机烘干速度与能力。缩短湿稻谷(水谷)等待进机烘干时间,减少稻谷霉变;新建180千瓦用电动力设施与相关配件,解决了电力供应不良问题,同时租用稻草收捡机3台和大型、小型稻草压缩打包机,解决水稻稻草收购利用和秸秆焚烧累禁不止问题。目前公司的烘干能力近一万吨/年,稻草收捡打包处理能力一万亩/年。新建机械化育秧工厂一座,推广水稻集中机械化育秧24000亩。三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带动一方经济、造福一方农民为基本准则,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标准,天地恒一药材公司在高真村种植加工九节茶等中药材约1100亩,三鑫村500亩金丝枣、越生农业金秋沙糖桔等特色种植,既提高经济效益,又增加了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全镇完成各类名、特、优、新农产品规模种植总面积达1.8万亩,初步实现镇内农业新产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和体系化。四是加强渔业发展。利用台源水利、交通、鱼种等优势资源,着力发展特色水产养殖台九和台源村800亩鳜鱼养殖基地。
三、攻坚克难,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明显
我镇脱贫攻坚工作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一达标”关键指标,依托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社会扶贫、危房改造、社会保障兜底、基础设施建设等“十大工程”建设为抓手,创新工作思路,突出重点、多措并举,认真组织实施脱贫攻坚各类工程,扎实有效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全镇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687户2362人,2017省级贫困村磐江村脱贫摘帽,全年脱贫133户,460人;2018年省级贫困村联兴村脱贫摘帽,全镇全年167户519人。2019全年共脱贫81户206人,2020全镇全年脱贫76户144人,实现全面脱贫,同全省、全国一道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和谐发展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近年来,我镇进一步加快村镇规划建设,不断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全镇各村的详细规划,完成全镇21个村(社区)村级服务平台建设,推进村内泥路改造,大力推进道路硬化、绿化工程。在东湖寺、师民、联兴、社区等村示范建设“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使其成为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前沿阵地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高地。二是着力推进台源镇机关院落建设。镇第一、二、三期公租房都已搬迁入住,机关大院焕然一新,政务大厅服务窗口齐备,大大方便前来办事的老百。二是大力推进台源市场建设工程。台源镇综合大市场已于2019年7月份正破土动工,目前一楼交易大厅主体工程已经竣工,建地面积约4.0万平方米,市场完成竣工后有128个摊位,54只门面,2020年底可完成摊位入驻,届时完全可以满足周边群众的购买需求,大大方便辖区内群众的日常生活,消除马路市场隐患。三是加强台源镇中心敬老院建设。台源中心敬老院建设于2019年6月启动建设,是一家综合福利性敬老院,规划用地面积4835㎡,总建筑面积4175㎡,总投入资金585万元,院内生活、医疗、保健设施齐全,服务周到,2020年底可投入使用,可同时容纳150多位特困老人居家养老。四是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础。我镇于2017年在台源镇台源寺社区建设集中安置点,项目建设管理到位,资金使用管理合理。17年、18年分两批次共搬迁 30户105人,现已全部搬迁入住。五是积极推进台源芙蓉中学建设。台源芙蓉学校总投资4500万元,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成后共有教学楼3楼,可收纳2000多名学生就读。七是做好台源镇中心卫生院升级改造。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服务从供给型向经营型转变,台源中心卫生院抢抓时机,升级改造,从单纯医疗疾病的场所演变为具有诊疗、预防、康复等多种功能的健康服务中心。六是其他工作稳步推进。做好怀邵衡铁路线扫尾工作及怀邵衡铁路西渡站台源安置小区建设;推进西界公路两旁建设,完成公路配套设施建设;继续做好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以“一拆二改三清四化”为抓手,全力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
台源镇“十四五”发展规划
新时代,新征程。2021至2025年,台源镇将抓住“弯道赶超”的新机遇,实现跨越大发展。台源镇党委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创新思维方式,汇聚兴镇富民力量,到2025年,将台源镇建设成为“生态台源、文明台源、和谐台源”。
一、指导思想
台源镇党委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严规矩、强监督、转作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和改善民生、促进农民增收、乡村振兴作为核心目标,坚持台源镇域为主体,以蒸水河、西界路为二翼,打造四大板块,激发台源发展的内生动力,提高社会生产发展水平。
二、“十四五”战略重点
“十四五”时期我镇发展的战略重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调整产业结构,力促经济发展。打造西界线和台九线,新增连片种植台源乌莲3000亩,建设台源乌莲蘩育基地250亩,湖南安发原生态农业产业园6000亩规划和2500亩农业观光园建设、一个水稻集中机械化育秧工厂项目、5个农村基层冷链物流仓储库及3个美丽乡村建设点。推行宜粮则粮、宜莲则莲、宜旱则旱,改善农田基础设施,
二、夯实发展基础,打造幸福家园。在农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全面启动旅游产业,用文化包装旅游,努力把旅游产业打造成为台源镇支柱产业。做好“五朵金花”结合文章,利用蒸水河沿岸,景色优美,环境宜人的天然优势,捆绑镇内前进村贞节牌坊,东成村道子坪古墓群等文物古迹和台源寺、九里渡等一批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共同开发打造台源镇春花、夏荷、秋果的生态旅游,进而带动发展整个台源镇域经济。
三、突出项目保障,建设富强台源。在台源镇花滩村、高真村流转山地650亩,拟投资15亿元落户台源镇实施正邦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全产业链投资项目[种养结合养殖基地(配套种植、有机肥)+饲料加工+屠宰加工等],按照产业项目规划、拟在流转区域内新建三幢7PS养殖场(每幢面积约20亩)及附属设施,拟用地120亩,切实高效推进“美丽猪场”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生猪复产保供良好环境。
四、加强特优水果种植,建设美丽台源。利用三鑫村紫色岩土壤特点发展億旺金丝枣种植基地;升级、改造群向村2000亩衡州蜜柚及三红柚种植基地;建设长塘村和花江村1000亩绿色沃柑基地。
五、加强自身建设,打造服务型政府。 (一)坚持理论学习,站稳政治立场。始终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力抓好政府系统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 (二)坚持务实担当,提升治理能力。对确定的 目标、部署的任务一抓到底,以激励促落实,以问责求实效,努力提升政府执行力。优化办事流程和服务标准,畅通政民互动渠道,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 (三)坚持廉洁从政,永葆清廉本色。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树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廉洁高效的政府形象。主动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自觉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