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需要科学健身的“运动处方”
2021-10-11 08:33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
近年来,科学运动、科学健身的话题引起广泛关注,特别是“体医融合”、“运动处方”、“运动处方师”更是热门话题。但是,很多中老年在健身时,有的喜欢频繁做一些上举的动作,包括单杠或吊环中的转肩、棒球的投球、举重抓举等,这反而会加重肩关节的负荷,造成或加重肩袖撕裂,从而出现肩部疼痛。有的倒着走,但对于中老年来说,倒走的过程中,心率会加快,容易增加其心脏负担,反而不利于身体健康。前段时间网上曾出现这样的健身视频:一些中老年健身者用布带固定下巴,悬空吊挂在公园大树上摇晃、摆动,认为这样可以治疗颈椎病等。这些健身运动的方式,究竟可不可取?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些健身方式之所以会让人轻信其健身效果,主要是因为对科学健身的意识淡薄,如“悬空吊挂”当做类似临床上的“颈椎牵引”。但是,这终究不属于“颈椎牵引”,其牵引力量远大于临床治疗所需,可能会损伤神经组织、肌肉、肌腱和韧带等,进而加重病情,甚至可能会引起截瘫、危及生命。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需要科学。体育健身运动是中老年获得健康身体最便捷、最经济、最有效的方式,现今,广大群众健身热潮涌动,体育健身运动逐渐成为一种日常生活方式。体育健身运动可以促进人的身体健康,有助于提高生命质量、减少医疗开支,是实现全民健康积极有效的手段。与此同时,一些非科学的体育健身运动方式,于增进健康并无益处,值得引起各方重视。面对快速增长的全民健身需求,普及科学运动、科学健身知识,推动“体医融合”、“运动处方”, 培养“运动处方师”等,成为当务之急。
太极拳、健身气功、广场舞、健步走、打球、柔力球……不同的人体质和健身需求不同,适合的运动形式、强度和频率也有所不同。尽管运动有益于身体健康,但如果选择不适宜的运动方式或强度,不仅达不到健身的功效,反而会“伤身”。以脑血管病为例,国外做过一项长达11年的研究,结果显示:只有休闲运动,而不是劳累运动才能预防脑血管病;快速散步能预防中风,但剧烈运动却会增加脑出血的可能。
用大健康理念看,运动是保持健康的“良药”,“运动处方”最好由专业人士来开。无论是职业医生还是运动管理师,都可以为我们提供专业运动指导,量身定制科学合理的 “运动处方”。个性化 “运动处方”需考虑多项维度,包括心肺功能、肌肉力量、柔韧性、平衡能力等,可以解决运动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等问题。每个人都需要一个专属的 “运动处方”,在兴趣爱好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做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目前,“运动处方”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看似一个简单的 “运动处方”,实际上汇集了一大批临床和影像专家、体育专家、流行病学专家、大数据工程师和人工智能等多方面专家的智慧。证实某项运动方式对健康的干预功效,需要多中心、前瞻性、大样本、群随机的严谨细致对照研究。只有构建起健身运动的科学评价方法,不断完善 “运动处方”,扩大“运动处方师”队伍,科学健身运动才能更好惠及广大健身者,并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科学、安全、个性化、可及的运动健康服务。党委、政府应积极推动全民健身与全身健康深度融合,相关部门应着力推动“体”与“医”有机结合,将体育公共服务纳入医疗体系,缓解医疗资源的不均衡性,优化体育和医疗的资源配置和服务供给,弥补医疗卫生在促进健康方面的短板。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调研时指出: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健康是1,其他是后面的0,没有1,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健康中国,不仅要靠医疗卫生服务的“小处方”,更要靠社会整体联动的“大处方”。将人民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推动人民共建共享,才能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
(文/莆田市秀屿区老体协:许德清)
(责任编辑: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