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个“气”字了得——太极拳与儒释道之共同点
2021-12-06 08:19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太极拳与儒释道诸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以说,儒释道各家之精髓,正是太极拳孕育形成的理论基础、方法论基础。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由此产生的太极拳奥义玄机令人叹为观止。这里仅就“气”这一概念,作一浅探,以期对同道有所俾益。
一、儒家关于“气”的思想。 中国儒家传统文化赋予“气”极高的地位,奉其为承载天地大道、万古人伦可与"道"、"义"等观的核心概念和价值观。孟子 曰:“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11)养而无害,则塞(12)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13)义与道,无是(14),馁(15)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16)也。行有不慊(17)于心,则馁矣。
孟子尚气,故有"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名言,这里的浩然之气,其实是古圣先贤人品道德之最高标志物,是其处世做人接物的最高境界,也是道义这一最高价值理念在人身心上臻于至善的凝结物和集结体。按孟子解释:其一,它是充满在天地之间,一种十分盛大、十分刚强的气。其次,这种气是用正义之心性与道德之言行日积月累直养而成的,如果没有正义和道德蕴藏其中,它势必消退衰竭殆尽。这种气,是通过凝聚正义和道德的元素从人自身中自然而生长勃发的,是一切虚伪造作、违心悖性之徒所不能窃取的,也是没有任何捷径可能妄求的。我国古代仁人志士以及正直不阿的士大夫,无不崇尚"浩然之气"。“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溟。”文天祥《正气歌》反映的民族气节和精神,集中体现了儒家精神特质,也就是孟子所推崇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节。当然,传统儒家除了崇尚具有道德伦理及价值观义意的浩气、正气与志气、气节之外,也注重修身养性之气的功用。儒家历来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志业,并将“修身”置于实现人生抱负的基础地:位,作为首要选择,其中自然蕴含对修身养性的高度关注。在儒家看来,心为一身之主,身乃百业之本,欲求立德、立功、立言,达到人生最高境界之"三不朽"者,必从治心修身起始,才可能万丈高楼平地起,直达云霄与天齐,否则都很难行稳致远,终将成为南柯一梦。正因如此,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家、思想家,儒家著名代表人物荀子,在所著解蔽篇中特别强调圣人治心、防患去塞,必须“虚一而静”方能保持“大清明” 。历代名士硕儒讲求“慎独”、“内省”、“自悟”,力求临变不惊、宁静致远,做到“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苏轼《留侯论》),“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骋于左而目不瞬” (苏询《心术》)。宋儒至二程(程颐、程灏)重振孟子“养气”说,把静坐视为修养身心之“第一要紧事”。大诗人苏东坡则更习调息之法,以治心养性,其在《“养生诀”上张安道》中记录体悟:“闭息内观,纳心丹田,调息漱津。皆依前法,如此者三,津液满口,即低头咽下,以气送入丹田。须用意精猛,令津与气汩汩然有声而径入丹田。”由此可见,调息养气,不仅是道家炼内丹求长生的看家功夫,也是儒家治心修身的终南捷径。
二、佛教关于“气”的运用。佛教对于“气”,虽未赋予宇宙观、世界观层面的地位,然而在方法论上给予“气”应有的重视。尤其自公元五世纪菩提达摩“一苇渡江”创建佛教重要流派——禅宗开始,佛徒参禅,更注重修出入息,也就是通过调理呼吸,以澄思涤虑,渐入禅境。隋朝智顗述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又称《童蒙止观》,或《小止观》)中作了全面系统地论述和阐发,详细地介绍了“入定 ”的一般过程:先调身,不宽不急,使身体安稳;次调息,不涩不滑,使呼吸细缓;再调心,不沉不浮,使安心定性。禅宗很多禅师喜欢用“牧牛”譬喻“修心”,即将牧童比作人,将“牛”比作“心性”。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在讲解普明禅师“牧牛图”时,曾对调息入禅有生动描述:‘我有芒绳蓦鼻穿’,拿个绳子把这个牛的鼻套进去。现在我们用佛法的修出入息,用呼吸这个气,是一条绳子,把心性这个牛套进去。‘一回奔竞痛加鞭’,这个牛再发脾气乱跑,就抽它一顿鞭子。所以你打起坐来修安那般那就是一条绳子,把这个心念拉回来。”佛家在长期修炼戒、定、慧的实践中,追求六根清净,断绝五毒困扰,跳出三界,超脱轮回,了悟生死,能够做到闻晨钟暮鼓而止心不动,伴黄卷古灯而精进不退,个中三昧,凡夫俗子自然难窥堂奥。但修习止观,系心一息,应是佛徒自觉觉人,度人度己的一大法门。
三、道家对于“气”更是情有独钟,甚至可以说是诸子百家中最早关注"气"这个概念的一大宗教源流。道家祖师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这里言“道”,未言“气”,但已为后来道家乃至儒家阐发出虚极、太虚、气、太和、阴阳、太极等一系列概念,埋下了伏笔。道教在东汉以后,逐步摈弃服丹之弊,而注重精神内化的"内丹"修炼之道,应该说是道家提升归真的正道。当然,导引吐纳之术发展为后来特别是现代以锻炼呼吸、培养内气的气功工夫,将对“气”的认识与实践推向祛病延年、健身养生的轨道,尤其现代一些舞台表演性质的所谓硬气功,则更趋向于功利化、外在化,但无疑也是道家诸多流派散枝开叶的产物。《庄子.至乐》云:“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这里的“气”,正是庄子对老子“有物混成”的进一步阐发和诠释。东晋著名道家、医药学家葛洪巜抱朴子.至理》云:“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须气以生者也。善行气者,内以养身,外以却恶,然百姓日用不知焉。”道教认为,气是人体生命的核心,因而得出结论:“道者,气也,保气则得道,得道则长存。”并进而认为,精气神三者,气为主,神与精则附着于气,二者随气而运行,气绝则精枯,精枯则神亡。故道家讲求"服气养生",其功法多种多样,但大都以吐纳导引、调节呼吸为体内气息运动的锻炼手段,最终达到心神宁静、祛病延年的目标。追溯三教渊源流变,不难发现,儒释道可谓三教同源,相参互通,所以才有对“气”的共同关注。
四、太极拳作为融合儒释道及阴阳五行、吐纳导引、中医经络、易经传统文化精髓,博采诸种拳法之长,淬炼而成的独特拳种,关于“气”的理论与实践,可谓宏富精彩。清代陈氏太极拳大家、著名太极拳理论家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这本武术经典名著中,专门就气、浩然之气、中气、元气、太和元气以及血气的内涵与相互关系,抽丝剝茧,深入辨析,详加阐发:“何谓气?即天行健,一个行字,天体至健而所以行此健者,气也。不滞不息,不乖不离,不偏不依,即是中气。加以直养无害夫,即是乾坤正气,亦即孟子所谓浩然之气。一拂气之自然参以横气,则生硬横中,势难圆转自如,一遇灵敏手段,自觉束手无策,欲进不能,欲退不敢,但听他人发落,而己钝何如也!所以不敢徒恃血气,而并参之以横气。”在这位太极拳大师看来,浩然之气固然难能可贵,而尤为难求者是中气。为此他进一步作"中气辨":
“中氣者,中是中,氣是氣,中是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以理言氣,是天以陰陽五行之氣,化生萬物。有是形即有是氣,是人所秉受于天本來之元氣也。氣不離乎理,理不離乎氣。氣非理無以立,理非氣無以行,氣與理兩相需者也。理有其偏,氣亦有其偏。理之偏私以参焉,氣之偏横以行焉,惟兩得其中,合而言之曰中氣。”从这段辨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中气之难求,是因
为天地之元气与人间之至理,在拳家身上混元一体 ,无偏私偏横参杂,两得其中,才能有所领悟,偏私塞心,横气填胸,岂敢妄言轻得。正因如此,陈鑫老先生才说:“ 竊謂不可以言語形容者,中氣耳。中氣即孟子所謂浩然之氣,易所謂保合太和之元氣也。氣不離乎理,言氣而理自在其中。打拳以運氣為主,然其中自有理以宰之。理之得中者更不易言,故但以氣之附麗于形者大略言之。氣之在體无不充周,而其统率在心,心氣一發,能先聽命者,腎中之志,心機一動,志則顺其心之所向,而五官百骸皆隨之而往焉。”
太极拳流传至当代,包括陈、杨、吴、孙、武、和等各式流派,对于“气”的理论与实践都极为推崇,在许多出版发行的著述中,多有系统的传承和发掘。总览古今,概括而言,大体可归为四个层面:第一、宇宙观层面。把“气”定义与“道”共存、化育万物的本源,实际上已形成朴素唯物主义一个重要范畴。正如陈鑫《太极拳推原解》所言:“斯人,父天母地,莫非太极阴阳之气(言气而在其中~陈鑫注,下同),酝酿而生。天地固此理(言理而气在其中),三教归一亦此理,即宇宙(太极为体,阴阳是体中之气)之万事万物,何莫非此理。况拳之一艺,焉能外此理而另有一理?”和式太极拳创编人和兆元在《太极拳要论》中说:“太极者,为万物初始也。太极为浑圆一气,怀阴阳之合聚。此气动而阴阳分,此气静而阴阳合。”第二、价值观层面。陈鑫《太极拳推原解》强调:“其为气也,至大至刚,直养无害,充塞天地,配义与道,端由集义,浑灏流行,自然一气。”进而在《太极拳经论》指出:“以理御气,以气行理,施之于人伦日用之间,以至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而为天地之至人。耍手(指习拳者)亦是以理为主,以气行之,其用功与圣贤同。”浩然之气配以道义,这里反映的正是拳家立身处世,注重品德操守的价值观。第三、功夫观层面。自古习练太极拳,非常重视功夫,而增长功夫的关键在于养气。正如陈鑫《太极拳谱》云:“中气(即太和之元气,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贯足。精神百倍(十年用功,十年养气)。太极至理,一言难尽。阴阳变化,存乎其人,稍涉虚伪(学思並用,须下实在功夫),妙理难寻。”至于如何养气练功,其《太极拳经论》进一步告诫::“平素要得以敬为主,临场更得恭敬。平素要先养气,临场更要顺气而行,勿使有惰气参,勿使有逆气横。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机趣横生,妙理悉现,万殊一本,豁然贯通…终日乾乾之功,进而不止,日久自到…躁心者易勉诸。”传统中医理论认为:气生血中,血因气行。,气与血如影随形,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太极拳融合中医之精髓,所言养气,实则养生。这一点,陈鑫《太极拳权论》有精彩描绘:“天地一大运动也,日月星辰垂象于天,雷雨风云施泽于地,以及春夏秋冬,递运不已,一昼一夜,循环无穷者,此天地之大运动也。至于人之一身,独无运动乎?秉天地元气以生,万物皆备于我…因而以阴阳五行,得于有生之初者,为一身运动之本。于是苦心志,劳筋骨,使动静相生,阖辟互见…穷极其变,此吾身自有之运动也。向使海内同胞,人人简练揣摩,不惰躬修…又能平心静气,涵养功夫,令太极本体心领神会,豁然贯通…在我则精神强健,可久天年;在国则盗寇荡除,可守疆域,内外实用,两不蹈空。熙熙皞皞,永庆升平,岂不快哉!”第四、生理观层面。在古今太极拳家看来,气有广义狭义之分,又有宏观微观之别。这里把气界定在人正常生理机能——呼吸层面,实际上是将“气”由宏观的抽象的哲学范畴,转化为微观的具象的生理现象。陈长兴《太极拳十大要论》云:“夫气主于一,何分为二?所谓二者即呼吸也,呼吸即阴阳也。捶不能无动静,气不能无呼吸。呼则为阳,吸则为阴…分而言之为阴阳,浑而言之统为气。”太极拳把这种人人可以感知理解的吐纳呼吸,融入躯体屈伸收放与动静开合之中,练功时做到“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松身凝神,吐纳自然,撮抵桥通,阴阳和合,攒簇五行”(和兆元《太极拳要论》),以意领气,以气运身,日积月累,功久自成,达到“气遍周身不稍痴,腹内松静气腾然。”(王宗岳(《十三势行功歌诀》)“气畅无须依,气行现心意。浑圆一漾而贯全身,虚感之物而寓灵劲。”(和兆元《太极拳要论》)
综观太极拳与儒释道之间的共同点,不难看出,它们虽然名各有异,实际上连根同源。气之所以成为其关注的焦点,归根结底就在于它们均以解决人生问题为旨归。儒家养气修身,以求治世;佛家调气治心、以成正果;道家“服气”治身,以求长生;拳家炼气还神,刚柔相济,法天行健,以图自强。借用当今比较流行的说法,儒家养气是为“拿得起”,佛家调气是为“放得下”,道家服气是为想得开,而拳家炼气自强是为拢得住。围绕人生诸多难题,儒释道拳诸家各显神通,开良方,辨症施治。从而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绽放出灿烂的文明之花。(文/王国政)
(责任编辑: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