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的工作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2004年12月卫生部向全国颁布[2004]439号文件,首次正式将“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纳入到《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规范》。与此同时,我市的新生儿听力筛查开始普遍开展起来,因此武汉市的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开展有10多年了。
2.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流程是怎样的?
新生儿听力筛查整个流程包括初筛、复筛和听力诊断。初筛在出生后48-72小时后进行,复筛在30天以后至42天左右进行,听力学诊断在3月龄以内进行。初筛未通过者进行复筛、复筛未通过者进行听力诊断;筛查通过者或听力诊断正常者在3岁内每半年复查一次。
3.初筛没通过的怎么办?
如果孩子的初筛没有通过,对此家长要重视但不要过于紧张。因为听力筛查未通过只代表孩子的听觉系统可能有异常,有很多种情况都可能导致听力筛查未通过,比如:外耳道的分泌物过多,中耳腔的羊水或间叶组织未完全吸收、感冒或呛奶所致的中耳炎,轻、中、重度的感音神经性的耳聋等。因此,听力筛查未通过不要过于紧张,不通过并不一定都是重度聋,但一定要按时进行复筛和诊断,早期查明未通过的原因,以便于早期治疗和干预。
4. 新生儿听力筛查通过了,就代表孩子的听力没有问题了吗?
新生儿听力筛查通过仅代表当时内耳功能正常,并不代表以后的听力就一定没有问题。出生以后的某些疾病或意外伤害可能会导致听力下降;某些迟发性的感音神经性耳聋在出生时听力可能正常、出生以后才逐渐出现听力下降;也可能有听力筛查仪未检测出的听觉系统的异常,例如听神经或脑部的听觉中枢的异常通过普通的听力筛查是很难发现的。
5.一般成年人,存在听力障碍可自我主诉,也可通过其语言交流时是否存在障碍来判断其听力是否正常。但对婴幼儿童,由于其语言能力没有形成,无法表述。那家长通过哪些方面可以发现孩子的听力问题?
家长主要可以从孩子对外界声音的反应、语言的理解和表达的发育能力来判断孩子的听力情况。例如:对外界的声响是否敏感、灵敏性是否有下降、是否会寻找声源;是否能理解口头的指令、交流时是否需要跟他重复刚才的话、看电视的声音是否开得很大;是否和同龄的孩子的言语发育水平相当、吐词发音是否准确清晰等。
6.影响儿童听力发育的高危因素包括哪些?
影响儿童听力发育的高危因素包括:1、有听力障碍的家族遗传史2、母孕期有宫内感染:风疹、梅毒、疱疹、巨细胞病毒等3、头面部畸形4、早产或出生体重<2500克5、新生儿期患高胆红素血症6、曾患脑炎、脑膜炎7、使用过耳毒性药物8、围产期缺氧、窒息史9、头部外伤10、有中耳炎、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病史。
7.儿童听力障碍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进行干预?
根据病情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干预手段
治疗手段主要适用于:中耳疾病的治疗,包括药物或手术方式;突发性的耳聋可以采用积极的营养神经治疗。
配戴助听器主要适用于:轻、中、重度的感音性耳聋
人工耳蜗植入主要适于:极重度的感音性耳聋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